《模仿國外的新商品但未在台灣註冊專利,這樣會違法嗎?一次搞懂智慧財產風險與合法界線!》

你發現國外有一款新穎的商品或設計,
在台灣市面上還沒出現,也查不到相關專利或商品登記,
於是你萌生一個念頭:

「如果我直接在台灣製造、銷售這樣的產品,會不會被告侵權?」
「對方如果沒在台灣註冊專利或商標,我這樣做算不算違法?」

這篇文章,將帶你全面釐清「專利領土性」、「智慧財產保護界線」與你可以安全運作的區間。

一、關鍵觀念:專利與商標具有「地域性」

根據《專利法》與《商標法》的基本原則:

專利與商標的保護只在「申請註冊的國家」才有效。

也就是說:
• 對方如果沒有在台灣申請專利或商標,
你在台灣境內使用或銷售該技術或標誌,原則上不會構成侵權。
• 即使對方在美國、日本、歐洲已註冊,**只要沒有延伸到台灣註冊,**在台灣法律上就不具有保護效力。

二、那我可以完全放心地模仿嗎?

雖然法律上不構成侵權,但仍需小心以下幾種潛在風險:

✅ 1. 對方可能在你推出後,緊急來台補申請專利或商標
• 專利具有「新穎性」要求,只要被你公開販售後,對方就喪失在台申請專利的機會
• 但如果對方早已秘密申請(如國際專利PCT流程中),仍有可能後續主張權利

✅ 2. 你模仿的設計若具有商標識別性,仍可能構成「不正當競爭」
• 如使用對方產品外觀或包裝使人混淆,恐觸及《公平交易法》第25條之不實表示或搭便車行為

✅ 3. 一旦對方發現你已大量生產,可能透過國際律師事務所主張「國際知名商品形象」維權
• 雖然在台灣主張成功機率低,但仍可能造成商譽損害或貿易爭議

✅ 4. 若模仿內容涉及著作權(如UI介面、視覺、文案)可能另涉《著作權法》侵權
• 即便無專利,也不能複製創作型表達內容

三、那我該怎麼做才能「合法又安全」?

你可以這樣做:

1. 確認對方是否已在台灣申請專利/商標
• 可至【智慧財產局】公開資料庫查詢
• 使用關鍵字、圖像比對、商品分類代碼快速過濾

2. 評估產品是否具「新穎性」與「創作表現」
• 若只是通用技術、常見機構設計,模仿風險較低
• 若涉及特殊機構、創新功能、具有高度識別性外觀,建議尋求律師意見再行投入

3. 自行開發後略作改良,建立自有版本
• 加入你自己的設計、功能特色、品牌識別
• 即可脫離「模仿」、「搭便車」之法律爭議,提高市場競爭力與未來註冊保護空間

四、如果我做成功了,會不會被對方反過來註冊我產品?

如果你在台灣先使用、販售並具公開性與證據紀錄,
你就享有「使用在先」的抗辯權。

你可以:
• 先將產品設計、包裝、型錄、圖樣製成存證(建議透過律師或時間戳記保存)
• 往後可主張:你是合法使用者,對方遲來註冊構成惡意,請求撤銷其註冊或無效宣告。

五、結語:沒註冊 ≠ 沒風險,但你可以用智慧避開風險!

面對未在台灣註冊的新商品設計,
你不一定要退縮,但也不能掉以輕心。

法律重點不是你有沒有仿,而是你是否踩到了別人已註冊的保護範圍。
有時只要小小改動、提早查詢、做好證據,就能安心開展事業、不踩雷。

#OLAW #線上律師 #律師 #法律 #知識 #全台最大律師媒合平台 #商品 #專利 #申請專利
📢 OLAW 線上律師可協助你查詢專利商標、分析模仿風險、設計改良策略、撰寫使用在先聲明與應對潛在爭議,讓你在創業路上走得穩、走得遠!

訂閱
通知關於
guest

0 留言
回饋意見
查看所有留言

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